霜霉病是葡萄第一大病害,对葡萄生长造成了严重危害,也影响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,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收益。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葡萄霜霉病的发病症状、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,供大家参考。
发病症状:
在春季、夏季多雨、潮湿的地区,霜霉病发生严重。冬季和春季冷(没有雪)的地区,会抑制霜霉病发生。
霜霉病可以危害、浸染葡萄的任何绿色部分或组织,但主要危害叶片(也可危害花序、花蕾、果实、新梢等),造成叶片早落、早衰,影响树势和营养储藏(果实、枝条、根系),从而成为果实品质下降。霜霉病也是造成葡萄冬季冻害(冬芽、枝条、根系)、春季缺素症、花序发育不良等的重要原因。霜霉病发生早,危害嫩梢,嫩梢扭曲、死亡;危害花序和小幼果,造成整个或部分花序(果穗)干枯、死亡,或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,加重或引起中期气灼病、后期干梗等。
主要症状:
(1)叶片:霜霉病危害叶片,初期为细小、淡黄色、水浸状的斑点,而后在叶正面出现黄色或褐色、不规则、边缘不明显的病斑,背面形成白色、密集、棉团状霉层。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(嫩叶、中等、老叶)、被侵染的时间长短不同,正面病斑的颜色会有不同:油状浅黄、黄、红褐色;病斑的形状也有不同表现:没有边缘叶斑、发展为被叶脉限制的角斑状。发病严重时,数个病斑连在一起,叶片焦枯、脱落。
(2)花梗、果梗、新梢、叶柄:霜霉病为害果梗、花梗、新梢、叶柄,最初形成浅颜色(黄、浅黄色)水浸状斑点,之后发展为形状不规则的病斑,颜色变深,为黄褐或褐色。天气潮湿时,会在病斑上出现白色霜状霉层;天气干旱、干燥时,病部凹陷、干缩、造成扭曲或枯死。
(3)花蕾、花、幼果:最初形成浅绿色病斑,之后颜色变深,呈深褐色。开花前后造成落花落果。大一些的幼果,感病初期,病斑颜色浅,为浅绿色,之后变深,变硬,随果粒增大形成凹陷病斑,天气干旱、干燥时,病粒凹陷、僵化、皱缩脱落。
发病条件:
1、园地有霜霉病病原菌。上年度霜霉病病原菌,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。冬季雨雪多、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,霜霉病越冬基数高。卵孢子在自由水温度达到11℃时萌发,产生孢子囊,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上,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,又产生孢子囊,进行再侵染。
2、湿度和水分是发病的主要因子。孢囊梗、孢子囊的形成,需要95%~100%湿度。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。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,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。潮湿的冬天,卵孢子越冬基数(成活率)高;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;夏季雨水不但提供了爆发的条件,而且会刺激新梢、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,使植株更加感病(抗病性降低),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爆发。春、夏季节雨水、多雾、露水多,成了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。
3、温度。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~25℃,一般在10~30℃,高于30℃或低于10℃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。在初夏、秋季雨水多、温度又适宜,因而也就成了霜霉病的高发季节。
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。自侵染到发病(出现症状)需要4天,但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、品种不同、温度和湿度不同,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也会有区别,一般为4~13天,甚至超过20天。
防治措施:
彻底清园
霜霉病菌是随着病枝、病果、病叶落地进入土壤中越冬,搞好清园是消灭越冬菌源的有力措施。
培育健壮树体
合理水肥,加强管理,促进树体生长健壮而不旺长,真正达到中庸树势,力争提高树体的抗病害能力。
需水关键期:萌芽前、开花前后、转色期、成熟期、埋土防寒。
需肥关键期:萌芽期、果实膨大期、转色期、采收后和越冬前。注意重视有机肥的施用,根据葡萄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下肥,配合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淋施,达到均衡营养,促进根系生长,改善土壤环境,刺激植物野性等多重功效。
加强管理:搞好果园排水,合理叶幕夏季控制副梢量,剪除靠近地面不必要的蔓叶,注意及时疏梢绑蔓,减少病菌从地上部叶片的初次侵染。发现病叶、病果及时疏除,集中深埋并消毒。
药剂防治
雨季防治霜霉病要进行规范防治,即10天左右使用1次杀菌剂,一般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。
常见的保护性杀菌剂有,铜制剂(波尔多液、喹啉铜、松脂酸铜)、代森锰锌,克菌丹·戊唑醇、氰霜唑、吡唑醚菌酯等。
铜制剂、代森锰锌:套袋前使用不,极易起药害。
克菌丹·戊唑醇:白腐霜霉都,持效期不错,还不伤果粉。
氰霜唑:活性高,持效期长,抗性不明显。缺陷是杀菌谱窄,传导性一般。
吡唑醚菌酯:只能作为预防使用。不能与有机硅或乳油类产品混合使用。
注意提前使用,喷施时要均匀周到,尤其是叶背。
发病初期对发病中心重点防治,以治疗剂为主。
常见的治疗性杀菌剂有,甲霜灵、霜脲氰、霜霉威、烯酰吗啉、氟噻唑吡乙酮、吲唑磺菌胺、氟吡菌胺、氯溴异氰尿酸等。
甲霜灵、霜脲氰:见效较快,使用,但持效期较短,建议与保护剂混合使用。
霜霉威:内吸性好,性好,杀菌活性一般,必须高浓度使用方可达到防治效果。
烯酰吗啉:抗性比较明显,须加大使用浓度以保证防治效果。
氟噻唑吡乙酮:速效型,长效性都很好,但作用点单一,对抗性霜霉作用不明显,建议以防为主。
氟吡菌胺:吸收块,耐雨水冲刷,适合雨季使用。
吲唑磺菌胺:杀灭抗性变异霜霉,持效期长。
氯溴异氰尿酸:广谱,但持效期短。建议病害爆发期使用,并与其他保护剂混用。
喷施时可先用触杀性杀菌剂把病叶背面的霜霉打掉,再喷治疗性杀菌剂,最后再用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巩固效果。
|